邹英华教授:肝穿刺活检,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日益增加。一旦在影像学提示肝占位性病变后,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完善肝穿刺活检。但作为有创操作,肝穿刺活检是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发生率约为10%,故在术前会常规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而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功能的损伤,常常会伴发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减少。


那么,在血小板异常的情况下还可以做肝穿刺活检吗?有什么措施可以快速纠正肝穿刺活检前的血小板减少吗?今天咱们就与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邹英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2.png

专家简介

邹英华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介入血管外科主任


国家卫健委肿瘤微创介入与外周血管介入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主编

中国医促会肝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师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华医英诺肿瘤微创介入医生集团首席专家


Q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政策的推进,人们的体检意识日益增强,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也日益增加,很多患者不禁疑问道:为什么在影像检查出肝占位性病变后很多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肝穿刺活检呢?邹教授能为我们解答一下吗?


邹英华教授:

肝占位性病变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很难通过超声、CT或核磁等非侵入性成像技术或血液检查来确诊。肝穿刺活检可以涉及到肝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帮助明确诊断,确定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或肿瘤的等级,帮助预测已知诊断病人的预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监测疾病进展或对治疗的反应等。对体检或其他途径检查出的无法明确疾病性质的肝占位性病变来说,肝脏穿刺是很重要的,可以尽早明确疾病类型并制定最优治疗方案,对改善疾病预后意义重大。



Q2

临床上的有创操作一般都是有出血风险的,所以在操作前会常规行术前检查,其中血小板检查就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肝病患者术前检查提示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相对于一般患者要多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邹英华教授:

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在肝硬化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78%,即使只是慢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也有6%。过去常认为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脾功能亢进相关,多出现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升高时。


然而脾功能亢进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血小板减少情况,随着对血小板减少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慢性病毒性肝炎对骨髓祖细胞生长分化的直接抑制、自身免疫对血小板的破坏、酒精对血小板寿命的缩短、TPO生成的减少、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都可以导致血小板的减少,而这些危险因素在慢性肝病患者中比较常见,所以肝病患者术前检查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会多一些。



Q3

血小板减少会增加肝脏穿刺的出血风险,当术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时,临床上还会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吗?


邹英华教授:

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是分级的,如果仅是轻度降低,血小板在50*109/L~100*109/L水平时,通常不会引发出血,我们会正常给患者进行操作。当血小板小于50*109/L,也就是血小板中重度减少时,按照国内外指南的推荐,此时是不适合做经皮肝穿刺活检的,建议选择经静脉穿刺或者升血小板治疗后再行经皮肝穿刺。经静脉肝穿刺操作比较复杂,要求比较严格,所以临床上我们常常建议后者,即先升血小板治疗,再行经皮肝穿刺。



Q4

对于操作前需要升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临床常用什么方法进行干预呢?


邹英华教授:

过去手术前或有创操作前升血小板的措施主要是血小板输注,但是老百姓对输血是有心理负担的,依从性不佳,加之血小板制作过程非常严格,在一些血源紧张的医院,申请输血的过程也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大家一直都在寻求输血的替代疗法。


值得庆幸的是,复星医药引进了一种口服、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阿伐曲泊帕,就在去年阿伐曲泊帕片获批用于治疗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药物。



结语


肝穿刺活检对明确肝占位性病变性质至关重要。在术前检查提示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肝穿刺活检也是可行的。若血小板≥50*109/L,则可直接进行经皮肝穿刺或经静脉肝穿刺,当血小板<50*109/L时建议选择经静脉肝穿刺。但经静脉肝穿刺操作要求严格,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具备开展此操作的条件,此时可在操作前予以升血小板治疗,如口服阿伐曲泊帕片—国内唯一一个上市的TPO- RA,当血小板升到>50*109/L时,即可进行肝穿刺活检,尽可能降低延误病情的风险。

热门药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