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注射后出现肿胀、红斑?4步正确应对!



注射部位反应怎么解决?




生物制剂是一类通过阻断某种特定炎症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分子而发挥作用的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风湿药物,它能有效改善风湿免疫患者的疾病症状,提高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尽管生物制剂疗效显著,却仍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其中最常见的是注射部位反应。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与患者了解注射部位反应相关信息和使用生物制剂的正确方法。

注射部位反应表现为哪些症状?


注射部位反应指的是注射药物后发生在注射部位周围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为红斑、疼痛、肿胀或瘙痒等,发生率在30%以下。

注射部位局部反应通常在第一个月发生,且发生频率在第一个月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平均持续时间为3-5天,大部分可以自行缓解。

2010年,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药物安全更新》上报道了贝伐珠单抗(现主要用于抗肿瘤)引起的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反应,并指出在降低注射速度或在症状完全消退后使用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的情况下,再次注射可能对该药耐受。再激发用药应在考虑个体治疗目的、准确评估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反应的严重程度后决定。

注射部位反应通常是由于不规范的操作、注射时靠近血管、生物制剂的理化性质或对媒介物成分的反应等导致,一般与药效及抗药抗体等无关。

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时如何处理?


出现注射部位反应时,一般无需中止用药,可采用局部冷敷法,不可用手去抓挠,以免引起局部皮肤感染。若局部物理治疗后症状见明显改善,可用皮质类固醇或口服抗组胺药缓解不适。

需注意: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注射部位反应再现,即在最近一次的注射点有皮肤反应,同时在多数的先前注射点也出现注射部位反应。这种反应是一过性的,而且治疗后不再复发。

正确的生物制剂注射部位在哪里?


大多数生物制剂为皮下注射,少部分为静脉输注。其注射部位为大腿中部前侧、腹部(除脐周5cm范围内)和上臂外侧区域(见图1),每次在不同部位注射,与前次注射部位至少相距3cm。

若患者自己注射,则不应使用上臂的外部区域。禁止注射于皮肤触痛、瘀伤、发红或发硬部位。若患有银屑病,应尽量避免将药物直接注射到任何隆起、增厚、发红或有鳞片的皮肤斑点(“银屑病皮肤病灶”)内。

16-.png
图1(图源:注射用依那西普说明书)

注射生物制剂的注意事项


一、注射前的准备


1.生物制剂预填充注射器取出冰箱后在室温静置15-30分钟,使药物溶液达到室温。

2.确保预填充注射器内的溶液为透明溶液,无色或浅黄色,且基本无可见颗粒物。否则,不得注射此溶液。

3.使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双手。

二、注射药物中


1.预填充注射器取下针帽后,针头末端可能有一滴液体,这属于正常现象。

2.注射前,用酒精棉球按圆周运动的方式擦拭干净注射部位。

3.注射时,一只手轻轻捏住注射区域边缘皮肤至鼓起,另一只以拿铅笔姿势手持注射器,按45°-90°的角度快速地将针头插入皮肤(如图2)。

17.png
图2(图源:注射用依那西普说明书)

4.松开捏住的皮肤后,应用手在注射器的底部将其固定住,使其平稳,将药物以缓慢而且稳定的速度注射到皮肤中,注射药液速度不宜过快。

18.png
图3(图源:注射用依那西普说明书)

5.针头拔出时的角度也应保持45°-90°,可按压注射部位10秒,避免出血。必要时,可用创可贴覆盖注射部位。

如何正确储存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其中的蛋白质稳定性差,物质结构中的非共价键稳定性也差,并且容易受一些外力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摇动等都会破坏其稳定性,对生物制剂进行延长保存、加热或者改变其pH值、有机溶剂、氧气条件等都会影响蛋白质结构。

外界的储存条件和运输条件改变也会直接影响生物制剂的安全性和特性,一般情况下要求保证生物制剂的避光储存,并且将储存流通的温度控制在2-8℃之间,不可对其进行冷冻保存。

此外,生物制剂在溶解后应立即使用。已证明其在2-8℃的条件下可保持48小时的化学和物理稳定。如果不能及时使用,应将西林瓶中溶解后的注射液贮存于2-8℃冰箱内,且不超过6小时,除非溶解是在严格控制并经过验证的无菌条件下进行的。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封面来源:摄图网
文章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文章作者:格地章
文章审核:陈新鹏
责任编辑:SLE互助君